• 首页
  • 关于杂志
  • 编委会
  • 期刊荣誉
  • 杂志稿约
  • 支撑学科
  • 联系我们
  • 自然科学版
图片新闻
  •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主任高慧琴...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成功召开发...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沈澍农...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沈澍农教授《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录》出版
发布时间:2017-05-12        点击数量:4992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澍农教授花费三十年心血编纂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录》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现存于法国、英国、俄国、日本、德国,且具有相对完整医药内容的106个卷号进行整理、校注,全书120万字,涉及文献200多种,采用图文并行对照形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敦煌吐鲁番医药学研究领域新的高度,为中医药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医药文本。

敦煌和吐鲁番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100多年前,从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献,其中包含医药文献200多种,是历次出土中医药文献中最大宗的一批。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广泛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疗,对于中医药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敦煌大部分原始文物被外国人骗购、掠走,研究起来十分困难。国内中医学界关于敦煌吐鲁番医药的研究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澍农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曾主持部省级以上中医药研究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整理、出版典籍20多部。他既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又具有丰厚的古文功底,从30年前就开始了敦煌医学文献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工作。

敦煌吐鲁番文献分散收藏在多个国家,收集极为不易;敦煌文献以抄本为主,纸卷由于年代久远,多有残破,不少卷子残缺断裂,需要加以缀合;敦煌文献卷子书写多用俗字,又用多种后世少见的符号标记,因而整理和辨识难度很大。早先的研究主要针对法国藏卷和英国藏卷,当时俄藏卷子图片还未公布,所以早期的研究相关卷子仅有80多种。沈澍农教授从文献调查爬梳入手,多方收集,发现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有200多种,他从中精选出具有相对完整内容的106件卷子作为研究对象。早先的研究多就卷子的原始状态作研究,而未意识到有不少卷子其实是由同一卷子分离出来的,这样在整理和校录中就难免出现差误。如法藏卷子P.3481和英藏卷子S.10527同属于中医经典《灵枢经·邪气藏腑病形》篇,前者存有13行文字,后者只残存两行断文,既往的研究者就因后者文中记有“鼠漏”二字,因而将其定名为“鼠漏脉证残片”。本书将二者缀合,就正确理解了二者属性。由于不少敦煌卷子出现破损断离,对卷子加以缀合研究就成了重要的基础工作。

另外,对因不熟悉古俗字和古人的符号标记体例,加上当时利用的图片主要是黑白胶片或复印件,分辨率较差,因而在文本的辨识方面有不少差错。本书校录忠实于原卷,尽量保留原卷旧文(包括符号标记),在一些疑难字或疑难现象后用加括号释文方式予以释读,并酌情附加校注。校录和校注中,充分利用传世文献作比勘,校必有据,言必有徵,确保文本校勘的正确性;对疑难字做了精心研究,辨识了近乎全部的疑难字,纠正了不少先前的误识。与既有校录研究存在有意义的认识差别时,汇聚不同看法加以讨论,因而本书也具有会校性质。如法藏卷子P.3596第16行:“疗自缢死:徐徐抱下,物断绳,卧地上。令二人极吹两耳。”早期的校录者都主张在“物”的前面补“以”字,使原句变为“以物断绳”,觉得这样比较通顺。沈教授指出,此补大误,古人抢救自缢者主张不断绳。现有最早记载始见于东汉的《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唐代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五第一亦有:“凡救自缢死者,极须按定其心,勿截绳,徐徐抱解之……”《外台秘要》卷二十八引《肘后备急方》文似此,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亦有此论。日本汉方医著《医心方》卷十四第十一引《小品方》更进一步讲述了其中之道理:“救自经死,慎勿割绳也。绳卒断,气顿泄去,便死,不可复救也。”可见校补为“以物断绳”不合古人惯例。“物”当读作“勿”,与《金匮要略》《千金要方》“不得截绳”意合。“物”从“勿”声,二字同音通用,在古代医书中不乏其例。

关于敦煌医学文献的价值,沈澍农教授介绍说,这些散见于敦煌典籍中的医学典籍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隋唐五代时期的医药成就,丰富了对于中医学史的认识。敦煌医药卷子在有限的文献资料中,为我们保存了一些古老的医药学认识或医术。如P.2675和S.6168、S.6262、MS8096四个卷子是写绘有穴位图谱的唐代灸疗专著,也是目前保存最古的汉文针灸图实物。此外,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包含着多种首次发现而未见传世的医书,许多在隋唐史志中也未有记载。如P.3477《玄感脉经》卷,P.3655《明堂五脏论》、《青乌子脉诀》卷,S.5614卷中的《平脉略例》和《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P.2675《新集备急灸经》卷,羽043《换须发方》,S.6168和S.6262之灸疗图卷,以及其他绝大部分的医方残卷……这些失传多年无人知晓而又重新问世的医书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文库,对于研究中医学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有些文献的问世,则提供了新的证据,解决了中医学界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宋代校正医书局曾经整理刊刻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为《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二书,二者体例和部分条文不同,为“同体而别名”。但后世只通行《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则少有人知,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有人再度刊刻。因为《金匮玉函经》历来少有人知,因而有人怀疑该清刻本为伪书。敦煌卷子S.202为张仲景伤寒学说内容,中国研究者都称其为“敦煌本伤寒论”。沈教授对条文精细对比研究后,确认S.202可以和清刻《金匮玉函经》相互印证,清刻《金匮玉函经》不是伪书,而S.202则是古本的《金匮玉函经》;又观察到S.202避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讳,改“先”为“前”,而不避順(南朝梁追尊太祖文皇帝名顺之),中(隋追尊太祖武元皇帝名忠),堅(隋高祖文皇帝名坚),治(唐高宗李治),旦(唐睿宗李旦),认定该卷子形成于南朝陈代,文献价值极高。

来源:龙虎网 


版权所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道138号南京中医药大学 邮政编码:210023
电话:025-85811905 电子邮箱:xbnjutcm@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