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澍农教授花费三十年心血编纂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录》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现存于法国、英国、俄国、日本、德国,且具有相对完整医药内容的106个卷号进行整理、校注,全书120万字,涉及文献200多种,采用图文并行对照形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敦煌吐鲁番医药学研究领域新的高度,为中医药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医药文本。
敦煌和吐鲁番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100多年前,从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献,其中包含医药文献200多种,是历次出土中医药文献中最大宗的一批。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广泛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疗,对于中医药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敦煌大部分原始文物被外国人骗购、掠走,研究起来十分困难。国内中医学界关于敦煌吐鲁番医药的研究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兴起。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澍农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曾主持部省级以上中医药研究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整理、出版典籍20多部。他既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又具有丰厚的古文功底,从30年前就开始了敦煌医学文献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工作。
敦煌吐鲁番文献分散收藏在多个国家,收集极为不易;敦煌文献以抄本为主,纸卷由于年代久远,多有残破,不少卷子残缺断裂,需要加以缀合;敦煌文献卷子书写多用俗字,又用多种后世少见的符号标记,因而整理和辨识难度很大。早先的研究主要针对法国藏卷和英国藏卷,当时俄藏卷子图片还未公布,所以早期的研究相关卷子仅有80多种。沈澍农教授从文献调查爬梳入手,多方收集,发现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有200多种,他从中精选出具有相对完整内容的106件卷子作为研究对象。早先的研究多就卷子的原始状态作研究,而未意识到有不少卷子其实是由同一卷子分离出来的,这样在整理和校录中就难免出现差误。如法藏卷子P.3481和英藏卷子S.10527同属于中医经典《灵枢经·邪气藏腑病形》篇,前者存有13行文字,后者只残存两行断文,既往的研究者就因后者文中记有“鼠漏”二字,因而将其定名为“鼠漏脉证残片”。本书将二者缀合,就正确理解了二者属性。由于不少敦煌卷子出现破损断离,对卷子加以缀合研究就成了重要的基础工作。
另外,对因不熟悉古俗字和古人的符号标记体例,加上当时利用的图片主要是黑白胶片或复印件,分辨率较差,因而在文本的辨识方面有不少差错。本书校录忠实于原卷,尽量保留原卷旧文(包括符号标记),在一些疑难字或疑难现象后用加括号释文方式予以释读,并酌情附加校注。校录和校注中,充分利用传世文献作比勘,校必有据,言必有徵,确保文本校勘的正确性;对疑难字做了精心研究,辨识了近乎全部的疑难字,纠正了不少先前的误识。与既有校录研究存在有意义的认识差别时,汇聚不同看法加以讨论,因而本书也具有会校性质。如法藏卷子P.3596第16行:“疗自缢死:徐徐抱下,物断绳,卧地上。令二人极吹两耳。”早期的校录者都主张在“物”的前面补“以”字,使原句变为“以物断绳”,觉得这样比较通顺。沈教授指出,此补大误,古人抢救自缢者主张不断绳。现有最早记载始见于东汉的《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唐代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五第一亦有:“凡救自缢死者,极须按定其心,勿截绳,徐徐抱解之……”《外台秘要》卷二十八引《肘后备急方》文似此,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亦有此论。日本汉方医著《医心方》卷十四第十一引《小品方》更进一步讲述了其中之道理:“救自经死,慎勿割绳也。绳卒断,气顿泄去,便死,不可复救也。”可见校补为“以物断绳”不合古人惯例。“物”当读作“勿”,与《金匮要略》《千金要方》“不得截绳”意合。“物”从“勿”声,二字同音通用,在古代医书中不乏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