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洲,沈澍农.三阴三阳脉疏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75-78. |
三阴三阳脉疏论 |
|
投稿时间:2017-04-07 修订日期:2017-04-28 |
DOI: |
中文关键词: 三阴三阳 脉学 中医文献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摘要点击次数: 2604 |
全文下载次数: 3875 |
中文摘要: |
以三阴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名的脉象记录散见于早期医典,为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括时间节律脉象、寸口三阴三阳病脉、五运六气模式、六经辨证模式等多范畴内容。其中时间节律脉象见于《脉经·扁鹊阴阳脉法》《难经·七难》等文献,有别于《内经》四时脉体系,体现了早期中医脉学的多元性发展。《脉法》与《七难》三阴三阳脉存在紧密的学术关联,而其排序差异或涉及不同的哲学数术思维模式。《七难》在《素问·阴阳类论》三阴三阳分层上,遵循阳进阴退的数术规律;而《脉法》与《素问》开阖枢模式相应,其三阴三阳排序对应自然界阴阳气盛衰的动态趋势。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