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扬,$2,蒋亚平,庄毅.双向发酵前后马钱子生物碱含量及其HPLC指纹谱的比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362-365. |
双向发酵前后马钱子生物碱含量及其HPLC指纹谱的比较 |
A Comparison of Content of Alkaloid of Semen Strychni and Its HPLC Fingerprint Chromat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Bidirectional Fennentation |
投稿时间:2006-08-11 修订日期:2006-09-07 |
DOI: |
中文关键词: 双向发酵,马钱子,生物碱含量,指纹谱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KJB360083) |
潘扬 $2 蒋亚平 庄毅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江苏南京210029 |
摘要点击次数: 1111 |
全文下载次数: 0 |
中文摘要: |
目的观察中药马钱子被多种药用真菌固体发酵后生物碱含量及其指纹谱的变化。方法将马钱子(药材生品)作为“药性基质”,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运用双向发酵技术,使其被灵芝、槐耳、猴头等20种真菌(F1-F20)发酵,产生马钱子“药性菌质”。采用HPLC法对发酵后各“药性菌质”中士的宁(Stry)、马钱子碱(Bru)进行含量测定;并以Stry、Bru、士的宁氮氧化物(StryNO)、马钱子碱氮氧化物(BruNO)为参照物,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比较“药性菌质”中马钱子生物碱指纹谱的变化。结果在同一发酵条件下,20种真菌对马钱子生品(“药性基质”)发酵情况有所不同,初步判定代号为F2、F7、F8、F9、F10、F12、F13、F14、F19、F20等10种菌株与“药性基质”基本相适应,菌丝体能够正常生长。发酵产生的、特别是菌丝体生长良好的“药性菌质”中很多生物碱成分与马钱子生品(药性基质)相比,无论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Stry、Bru的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StryNO、BruNO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指纹谱中显示出5个新产生的或含量变化较大的未知成分。结论双向发酵后菌丝体生长良好的“药性菌质”中马钱子类生物碱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明显变化,提示此项技术可能对中药马钱子的减毒增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